

茅台王子杯·奋斗美青春
-《致敬奋斗者》纪录片栏目-
2025年,茅台王子杯·奋斗美青春第三届中国青年创意传播挑战赛发起《致敬奋斗者》纪录片栏目,以“致敬奋斗”为核心主题,聚焦高校校长、院长及教师群体,通过青年创意的视角,记录并弘扬跨越不同年代的奋斗精神。纪录片将讲述他们投身教育事业、为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呕心沥血的动人故事,展现其坚守与奉献的时代风貌。
涠洲岛的海底“育林人”
黄雯
在广西北部湾的碧波之下,黄雯十余年来带领团队持续开展“海底造林”。面对涠洲岛珊瑚严重退化,他常年奋战一线,下潜超千次,移植珊瑚八万余株,成功修复三十公顷海域,成活率超80%,让鱼群重返礁丛。即便在珊瑚白化危机中,他仍坚守抢救,并于2024年获“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称号。如今,他依旧守护着这片正在重生的蔚蓝。
01
黄雯:海底育林的坚守者
黄雯,广西大学副教授,博士,硕士生导师。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涠洲岛珊瑚馆馆长。主要从事珊瑚群体遗传学、珊瑚温度适应机制、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。作为我国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的高级专家,他赴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海南、西沙群岛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开展珊瑚礁调查,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下潜1000余次。他担任广西海洋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职务,并获得本领域专家、社会人士、媒体(接受中央电视台、新华社等媒体报道150余次,浏览量过亿)的普遍认可。
02
三年海底育林背后的紧急救援
在广西北部湾的碧波之下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“海底造林”工程已持续三年。作为我国大陆纬度最高的珊瑚礁分布区,涠洲岛海域曾拥有繁盛的生态系统,石珊瑚种类多达56种。然而,过去三十年间,这里的珊瑚礁严重退化,海岸上遍布的珊瑚残骸,让初来此地的黄雯深感痛心。面对珊瑚礁严重退化的危机,他毅然投身修复事业,践行一名海洋人的初心与使命。
在中央生态修复资金和北海市政府、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的支持下,黄雯承担了“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北部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”。自2022年起,他带领团队,在涠洲岛北部蓝桥附近持续推进珊瑚礁修复工作,修复面积达三十公顷。
位于涠洲岛南湾的海面浮排,是黄雯团队临时搭建的海上基地。七月酷暑,黄雯正指导学生制作珊瑚苗托,用于在修复区固定珊瑚苗。高温环境下作业需高度专注,极大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。
修复工作曾遭遇重大挑战,受南海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,水下的珊瑚大片白化。为了挽救珊瑚,黄雯组织潜水员将培育的珊瑚苗紧急转移到北海养殖场。期间工作艰巨,消耗成本极大,但他只有一个信念:尽最大努力抢救珊瑚苗,将损失降到最低。珊瑚修复需要预先往海里投放重达百斤的格栅立柱苗床,每批次五六十块,先由人工搬运上船,再放到海里。每个阳光正烈的上午,总能看到黄雯纵身入海,潜至海底将珊瑚枝逐个绑在苗床上,一干就是一整天。
为了提高珊瑚礁修复效率,黄雯带领团队尝试了十几种珊瑚进行培育实验,比较其生长速度、抗性、共生虫黄藻种类和密度等相关指标,最终选择了美丽鹿角珊瑚等6种作为主要的移植种类。现如今,涠洲岛北部修复区种植珊瑚苗已达八万株,珊瑚成活率达到80%以上,成群结队的鱼再次聚集在珊瑚礁丛中。
03
把平凡做到极致 让生命重绽光芒
这不仅是一场生态修复,更是一段奋斗的征程。2024年,黄雯荣获“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称号。荣誉未及细品,他又匆匆返回涠洲岛,继续守护那片正在重生的蔚蓝。
在这片蔚蓝的战场上,黄雯用一次又一次的下潜、一株又一株的移植,将“奋斗”二字书写在浪潮之间。他没有豪言壮语,却以最沉默的坚持告诉我们:真正的伟大,恰是日复一日将平凡事做到极致;最动人的风景,正是在废墟之上守护生命重绽光芒。他不仅修复了一片海,更种下了一片希望。“如果全球变暖,我希望涠洲岛能成为珊瑚的避难所”——这不仅是科学家的使命,更是一位海洋守护者向这个世界最深情的告白。
-《致敬奋斗者》纪录片栏目-
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×创意星球联合出品